- 發(fā)布人:張謙
- 時間:2022-09-20
- 點擊:528
- 來源:
因此,,熟知并運用一些與溝通有關的心理效應就顯得很有必要,。如果我們能對曾經(jīng)取得成功的精彩案例做一些理性的整理和反思,之后有意識地把這些心理效應用在與學生的談話中,,這將有助于我們?nèi)〉米罴训臏贤ㄐЧ?。以下選出與溝通關系較為密切的14種心理效應,結(jié)合一些案例,,逐一加以分析,。
第一個效應:多用“我們”——自己人效應
所謂“自己人”,是指把自己和對方歸于同一類型的人,?!白约喝诵笔侵嘎犝邔Α白约喝恕彼f的話更信賴,更容易接受,。
班主任在和學生談話時(無論是個別談心還是在全班講話),,有時候會不自覺地把學生和教師用人稱加以區(qū)別,特別是在說到一些不良現(xiàn)象時,,習慣于說“你們怎么會這樣……”“我要求你們……”,。這樣的說法可能是下意識的,但是學生聽了之后感覺很不好,,仿佛學生和教師是對立的雙方,。因此,在與學生說話時,,班主任要經(jīng)常提醒自己:多用“我們”,,少用或不用“你們”,實在需要特指學生時,,也盡量改用“大家”這樣委婉的稱呼,。
所謂“自己人”,關鍵是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和他是自己人,,而不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認為自己和學生是自己人,。
下面是最容易讓學生產(chǎn)生“自己人”感覺的例句。
①好孩子,,你是我的驕傲,!
②你喜歡××(某歌星或某作家的名字)?真巧,,我也很喜歡……
③我們居然是同一個星座的……
④你真像我女兒(兒子)……
⑤我們一起來渡過這個難關……
第二個效應:以心換心——角色置換效應
在社會心理學中,,人們把交往雙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換從而產(chǎn)生的心理效應現(xiàn)象,稱為角色置換效應,。
在師生溝通中,,不僅教師要常做換位思考,還要把這種思維方式傳遞給學生,,提高學生的情商,。
下面是角色置換效應的典型例句。
①我也是從你這么大過來的,,我很理解你,。
②換了是我也可能會那樣做的。
③我也曾經(jīng)有過和你一樣的煩惱,。
④如果你是老師,,你會怎么做呢,?
第三個效應:沒有白說的廢話——調(diào)味品效應
人際交往心理學把看似廢話的“調(diào)味品”起到的增加人們心理交融作用的現(xiàn)象,稱為“調(diào)味品效應”,。
班主任善用調(diào)味品效應,,就可以讓談話在很融洽、輕松的氣氛中進行,,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,。
談話伊始,不必板著臉,,直奔主題,,容易讓學生在瞬間修筑起心理防線。先說幾句“廢話”吧,,談談最近有什么新鮮事,,身體如何、心情如何……再漸漸進入主題,。這些“調(diào)味品”不是談話的主題,,也就不會引發(fā)矛盾和沖突,學生的心情在這樣看似閑聊的對話中可以得到放松,,后續(xù)的談話就相對容易進行,。
第四個效應:“數(shù)學老師說你很棒!”——第三人效應
心理學上把通過第三人佯作無意間轉(zhuǎn)述他人的某種意見,,或創(chuàng)造某種條件讓對方間接地聽到你對他的評價與關注,,從而產(chǎn)生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或勸說效果的現(xiàn)象,稱為“第三人效應”,。
這種迂回戰(zhàn)術(shù)在師生交往中非常有用,。一般來說,第三人效應有以下兩種呈現(xiàn)方式,。
第一種:說話者(第一人)轉(zhuǎn)述第三人的話,,以增強說服力。
第二種做法:自己(第一人)不出面,,而讓第三人和第二人談話,,由第三人轉(zhuǎn)述第一人對????第二人的看法,或者創(chuàng)設條件假借第三人的話表達第一人的意思,。這種做法在師生間有一些敏感問題或處理師生矛盾時最能發(fā)揮作用,。
第五個效應:邊吃邊聊——可口可樂效應
心理學家曾經(jīng)做過一項實驗,他們試圖用一些廣告信息說服被試,,給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樂,,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給。雖然可口可樂和那些信息本身沒有任何聯(lián)系,但結(jié)果是得到可樂的被試往往比沒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響,。這就是有趣的“可口可樂效應”,。
很多教師都在無意中運用過可口可樂效應,最常見的就是用一些小獎品鼓勵那些好的行為,。獎品和行為(比如取得好成績)本身沒有直接聯(lián)系,,但因為這兩件事是相伴發(fā)生的,,所以容易使學生產(chǎn)生聯(lián)想,,這對好行為會起到正強化作用。
什么可以充當“可口可樂”,?在勸說或教育學生的時候,,給學生一個微笑、一個肯定的手勢……別只顧自己埋頭說話,。在辦公室里準備一些一次性水杯和小點心,,和學生談話時,不妨給學生倒杯水,,或看似隨意地拿出一塊糖果,,給學生一份驚喜。這樣既能消除談話的緊張氣氛,,同時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,。外出旅游時,給學生捎帶買一點兒當?shù)氐奶禺a(chǎn)或小紀念品,,不一定很正式,,而是“無意”間在合適的場合遞給學生。教師和學生談話的場合是多種多樣的,,可以根據(jù)具體的情境選擇合適的“可口可樂”,。比如,天氣炎熱時,,可以買點冷飲,,和學生邊吃邊聊;天氣寒冷時,,給學生一杯熱奶茶也是很不錯的……
下面是可口可樂效應的幾個典型例句,。
①來,先坐下,,喝杯水……
②天太熱了,,我們?nèi)ベI個冷飲,邊吃邊聊,。
③老師知道你喜歡收集火花,,這是我出差時從外地給你帶的一套火花。你先放好,我們來談談……
第六個效應:做一個真誠的傾聽者——格林斯潘效應
一方說話時,,另一方不斷地與之互動,,做出各種表示感興趣的表情或動作,還時不時地發(fā)出“嗯,、嗯”或者“哦”之類的聲音,。這樣的聲音并不會打斷另一方說話,反而會讓說話的人感覺自己的話對方都聽進去了,,而且很感興趣,。說話者受到這樣的暗示或激勵,也會以更好的發(fā)言來回報如此忠實的聽眾,。人們把后者這種現(xiàn)象稱為“格林斯潘效應”(該效應是以心理學家格林斯潘的名字命名的),。
格林斯潘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,教師一定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聽眾,。
說一個“嗯”字,,點一下頭,其實很容易做到,。但是,,做與不做,差別很大,。所以,,在學生和你說話時,請別忘了看著對方,,并不時地做出回應,。這對于融洽師生關系、提升師生對話效果十分重要,。
第七個效應:“是的,,是的,可是……”——可是效應
“可是效應”是指當我們試圖讓對方改變觀點或接受自己的觀點時,,對對方的觀點先采取“是”的態(tài)度(肯定),,后采取“可是”的態(tài)度,對方就比較容易接受己方意見的現(xiàn)象,。
當教師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,,“可是效應”能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說話,,不要急于否定,,在獲取信息、了解學生的心態(tài)后,,再說“可是”,,做到因勢利導,。
運用“可是效應”時,教師需要注意三點,。
①理解,。典型例句:“你說的我都聽懂了?!?/span>
②同情,。典型例句:“你也夠倒霉的。這事兒不能都怪你,?!?/span>
③態(tài)度溫和。典型例句:“我建議你不妨這樣……”
第八個效應:“有什么你就沖著我來吧”——安全閥效應
在組織行為學中,,人們把將不同觀點,、情緒加以宣泄并使心理獲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組織內(nèi)部矛盾、沖突的緩和與解決,,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現(xiàn)象,稱為“安全閥效應”,。
我們都知道,,人有了壓力就需要釋放,否則就會“生病”,。在班級管理中不設置安全閥是不安全的,。有些班級管理十分嚴格,制度沒有彈性空間,,導致氣氛壓抑,,人人自危??瓷先コR?guī)良好,,但內(nèi)部壓力越來越大,一旦有了突破口導致爆發(fā),,后果通常會很嚴重,。
有時候和學生談話,學生會陷入長久的沉默,,而老師說話的時候,,學生又顯得心不在焉。其實,,學生不是沒有話說,,而是因為種種顧慮,忍著不說,。當教師觀察到學生欲言又止的神態(tài)時,,不妨先暫停,耐心疏導,不要急于對學生灌輸?shù)览?,因為此時學生心里憋著一口氣或者一肚子話,,在他還沒有發(fā)泄出來之前,心里是裝不下任何外加的道理的,。
應用一些寬慰的語言舒緩學生的心理壓力,,解除學生的后顧之憂。一旦學生開了口,,就要用各種方式鼓勵他說完,、說清楚。讓學生宣泄一番,,他發(fā)泄完了,,心理壓力也就得到了釋放。此時再進行下一步溝通,,效果就會好很多,。
在班級里設置一定的渠道,類似于溝通,、交流熱線,,這樣學生可以及時和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師交流。班主任可以向?qū)W生公開自己的電話,、郵箱,、QQ號(可以專門為學生注冊一個),還可以讓學生寫日記,、周記,,或者和學生進行微信交流、書面交流,??傊水斆嬲勗捴?,溝通的方式一定要多種多樣,。
開展活動是最好的減壓方式。
第九個效應:褒貶適度最和諧——黃金分割效應
師生談話中的黃金分割效應,,通俗點講,,就是褒貶適度。黃金分割效應對教師的啟示如下,。第一,,如果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師生談話,那么師生說話的比例用黃金分割比例最合適,,即6∶4左右,。教師不能一言堂,,學生說話必須占一定的比例,這樣師生才能很好地互動,。
第二,,按照黃金分割的比例,在一次談話中,,批評和表揚的比例為4∶6最合適,。如果你要進行一次以批評教育為目的的談話,批評的內(nèi)容也不能超過60%,,另外40%應是肯定,、鼓勵和希望。把六成的批評用四成的鼓勵串聯(lián)起來,,學生就不易產(chǎn)生逆反情緒,。
第十個效應:先抑后揚,漸入佳境——阿倫森效應
在人際交往中,,人們往往更喜歡對自己先持批評態(tài)度后持肯定態(tài)度的人,,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態(tài)度的人。換句話說,,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,、獎勵、贊揚不斷增加的人,,最不喜歡相反的情況。這種現(xiàn)象被稱為“阿倫森效應”,。
和學生談話時,,教師先“把丑話說在前頭”,學生心里必然緊張,、焦慮,,擔心老師對自己的印象不好。隨著談話的進行,,褒獎的成分開始增加,,學生的心情也隨之變得晴朗。如此一來,,學生不僅不會忘記老師指出的問題,,還會對老師心存感激,因為老師并沒有因他的錯誤而將其一棍子打死,。
第十一個效應:讓批評聽上去很美好——三明治效應
所謂三明治效應,,就是把批評的內(nèi)容夾在兩個表揚(或肯定)內(nèi)容中進行。運用三明治法則可以使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,。
第一層:認同,、賞識,,肯定學生的優(yōu)點或積極的一面。教師事先要收集學生的優(yōu)點,,思考一下開場白,,讓談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。
中間一層:批評或指出問題,。由于第一步的工作做好了,,學生的心態(tài)是平和的,此時他就愿意接受教師的批評和幫助,。談話時,,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,包括神態(tài),、表情等,。根據(jù)談話的進展,可以靈活調(diào)整,。如果感覺到批評得差不多了,,或者學生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心不在焉甚至些許反感的跡象,可以見好就收,,用第三層來收尾,。
第三層:信任、鼓勵,,提出希望,,給予支持和幫助。
三明治效應可以在談話中反復運用,,猶如一個多層的三明治,。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反應,及時調(diào)整,,始終掌控著談話的主動權(quán),。
第十二個效應:“哪怕做一道題也好啊”——進門檻效應
當你向別人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時,他很難拒絕,,否則就顯得太不講人情了,。然后,當你繼續(xù)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時,,對方為了給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,,就比較容易接受。心理學中把這種得寸進尺的現(xiàn)象稱為“進門檻效應”,。
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合理,,看上去完全可以做到,學生就容易接受,。當學生達到了較低的要求后,,再逐步提高要求,。這樣學生會被教師引領著,在不知不覺中持續(xù)地進步,。在此過程中,,教師還要經(jīng)常使用正面強化,即當學生取得了點滴進步時,,要及時肯定和鼓勵,,以便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看得見自己的努力,這樣他就會不斷進步以期讓自己的形象保持前后一致,。
門檻效應對幫助后進生進步是最有效的方法,。因為長期落后,積重難返,,進步的困難和阻力很大,,你一下子對他提出很高的要求,他知道不可能達到,,也就不會再去努力了,。如果要求比較低,或者要求是按這個學生的程度定制的,,實現(xiàn)起來就容易得多,。看得見進步,,學生的信心就會被鼓舞起來,。
第十三個效應:漫天要價,就地還錢——讓步效應
先提出一個高要求后再提出一個同類性質(zhì)的低要求,,低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輕易地接受,,這一現(xiàn)象被稱為“讓步效應”。
讓步效應對班主任說服學生的工作也很有意義,。班主任試圖達到教育目標時,可以先對學生提出一個很高的目標,,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。當學生感覺非常困難時,再讓一小步,,學生就會覺得做到這步并不是那么困難了,。讓出一小步的心理暗示意義大于讓步的實際意義。
第十四個效應:震懾效應
人們把受到強烈的心理刺激而發(fā)生態(tài)度改變的心理現(xiàn)象稱為震懾效應,。在一般的勸說不能奏效的情況下,,對人施加強大的心理刺激,從而產(chǎn)生一種震懾作用,,迫使對方冷靜下來思考問題,、認識問題,,并接受勸說,從而產(chǎn)生震懾效應,。
震懾勸說常常是不得已而為之,,是在對方執(zhí)迷不悟,用常規(guī)方法反復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才使用的,。它的效用是巨大的,,但卻是即時的,也可能會留有后遺癥,,所以,,要謹慎使用。
教師在震懾勸說中表現(xiàn)出來的氣勢一定要和平時的形象有較大反差,,差距越大越好,。如何把握好分寸,發(fā)揮震撼勸說的正面作用,,消除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呢,?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。
第一,,就事論事,,不要傷及學生的自尊和情感,所以不要口不擇言,,說出有辱學生人格的話,,也不要輕易上綱上線,不要翻陳年舊賬或者老賬新賬一起算,。事先要有準備,,不要口無遮攔,無限擴展,??刂茣r間是一個解決辦法,震懾勸說的時間不宜過長,。
第二,,震懾教育不是盲目地“罵”,也不是為了嚇唬學生,,讓學生心生恐懼,,而是把道理用比較另類的方式表達出來,懷著一種“哀其不幸,,怒其不爭”的情緒,,關鍵是要讓學生從震懾中看到教師內(nèi)心深處的愛和擔憂。
第三,,在使用震懾勸說術(shù)時,,要注意把握節(jié)奏,。從聲音來看,要抑揚頓挫,,不能從頭到尾一個語調(diào),、一種語氣。從講話內(nèi)容來看,,要褒貶結(jié)合,,不能一味斥責,要打一打,、揉一揉,,讓學生在反思的同時看到希望。
第四,,震撼勸說后,,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——調(diào)整、安撫,、鼓勵,。要向?qū)W生傳達積極的信號,肯定學生(或班級)的主流是好的,,雖然有缺點,,但只要改了就會大有希望。